查看原文
其他

“单身式恋爱”,真的是年轻人更自私了吗?

青青子 新京报书评周刊 2020-11-11

在全民冲浪的时代,追新梗,聊黑话,既是当代青年确认彼此的密码,也是各类新旧媒体吸引流量的速成秘籍。


今天,我们想要和大家聊一聊一度引起热议的“单身式恋爱”。但与往常不同,今天这篇文章不单是对这一概念的介绍分析,而会从驳斥一类观点开始,剖析各类“单身式恋爱”讨论中的常见误区。


“单身式恋爱”一说最早出自2019年,是社交媒体炮制之词。近期重获关注,主要源自某视频网站的《恋爱为何这么难?你知道什么是单身式恋爱吗?#东京爱情故事2020#》节目。视频中,主播借由《东京爱情故事2020》的热播,为网友介绍了“单身式恋爱”的概念。她以剧中女主莉香的爱情观为例子,指出“莉香这样的‘单身式恋爱’或者‘不婚主义’更加符合当下的恋爱经济学,生存高压下的年轻人,更多选择快餐式恋爱,不再信任婚姻制度......”


视频截图。


经由微博话题的发酵,“单身式恋爱”迅速扩散成为热议话题。目前,#单身式恋爱图鉴#话题已有超过一亿的阅读量。


随后,许多媒体也开始竞相报道,迅速斩获大批流量。大部分此类文章浓缩与扩展了原视频的观点,认为“单身式恋爱”背后,是当代年轻人过分强调爱情的“享乐主义”“个人利益”,不愿付出,不愿奉献,更不愿为爱牺牲。这样下去,连“爱情都可能消亡”。


此种情绪激昂的论断无疑能够快速戳中广大都市青年的恋爱焦虑,让还未来得及细读的读者随之感叹,“是啊,以前的爱都是‘从前慢’”“现在的爱怎么变得这么浮躁功利”。


但仔细品味,这些文章不仅论断粗糙,内容逻辑的过渡靠的也是名人名言。但这些都还不是关键,最令人寒心的是,乍看正确丰富的论据背后,隐藏的却是“父权”毒药。


当热点迅疾成风,我们需要理智与客观的解读,也需要更多维度的讨论。这正是这篇文章的由来。


撰文丨青青子

01

当“为爱痴狂”让位于“自由最高”
是利己主义的爱情,还是女性意识的觉醒?

不少关于“单身式恋爱”的讨论,是从两版《东京爱情故事》(下文简称《东爱》)的对比开始,描述新旧莉香对待爱情的不同态度。例如:


剧中,莉香一边与男主角完治热恋,一边保持抽离的“单身状态”;当更好的工作机会来临,她毅然决然地选择出国,奔向更好的未来;她不追求约定,不渴望占有。


相比起29年前的旧版《东爱》,莉香不再毫无保留地付出,爱变得谨慎克制,而且随时迎接生活里的其他可能。

—— 新周刊《单身式恋爱,可能正在终结爱情》


文章作者认为,新版莉香所代表的“单身式恋爱”遵循的是“快乐法则”和“个人主义”,不仅消解了曾经“为爱痴狂”的风花雪月,也反噬了爱情本身。


这种一笔带过的工具化举例无疑抹杀了两版剧集在恋爱关系刻画上的实质差异。如果我们细细比较新旧两版的《东爱》,不难发现,新版女主对自身主体性的强调非但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反而是女性意识的一次觉醒。


当作者遗憾追忆曾经用爱发电、为爱痴狂的旧版女主时,恰恰反映的是对女性欲望的否定,对女性从属地位的默认。


我们先从91版的《东京爱情故事》说起。


毋庸置疑的是,91版本是一代人心中的“神仙”爱情典范。当元气满满、天真无邪的莉香眨巴着眼睛,不断在剧中大喊“完治”的名字时,一个为男主倾心付出、终身守候的完美女神呼之欲出,在波折与遗憾交织的剧情包装下,成功赚取了大把热泪。


日剧《东京爱情故事》(1991)剧照。

然而,神仙爱情是经不起推敲细看的。91版《东爱》虽然极力描写为爱痴狂的浪漫,等待与痴狂的那个大部分都是女主。从开头时莉香在雨中等待完治5个小时(完治也未给出一句解释),到结局时莉香在车站苦苦等待完治回心转意,女主在剧中一心付出,没有怨言,不求回报,甚至在完治选择别人之后,依旧坚定为他孤独一生。

日剧《东京爱情故事》(1991)剧照。

 

到了20版的《东爱》,无论是女主形象的塑造,还是爱情关系的刻画,明显更为写实,也更符合原版漫画的创作意图。


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91版莉香的纯白色毛衣、姜黄色粗呢中裙与一头长发让这个角色一登场,便成为少男们的完美女神,少女们竞相模仿的时尚博主。


日剧《东京爱情故事》(1991)电视剧截图。 

而在新版中,莉香不再一头长发,穿着也开始走起更为随性的都市休闲风,以至于招来不少嘲讽。在豆瓣的评论区,不少网友遗憾感叹新版莉香完全不符合粉丝心中的印象,因为她“不美”、“穿着还有点像中年大妈”。

日剧《东京爱情故事》(2020)剧照。

在爱情关系的呈现上,新版莉香也不再为爱守候,为爱痴狂,而是反向肯定自身的欲望,并将自我重置于爱情之前。当完治激情澎湃地向莉香表白时,莉香却对这句让万千少女为之心动的承诺大笑了之。而后的事实也证明,无论当时再笃定的承诺,最后面临的都可能是一方懦弱的背叛。

日剧《东京爱情故事》(2020)剧照。

最让人惊喜的是,新版《东爱》并没有回避亲密关系中的暴力。例如,剧中的男二三上不仅对女二里美PUA(直译为“搭讪艺术家”,也被称为“泡学”),还因为求爱受挫,回头找里美泄欲。“暴力”成为一条隐秘的叙事线索,也让爱情关系中的阴暗面得以展现。

如果说旧版《东爱》塑造了一个泡沫时代的浪漫爱情,新版则是将爱情从空中楼阁式的“浪漫传说”重新拉回现实本身,它时而灰暗,模糊,时而炽烈,游离,但是,它代表着新时代莉香对于自我身份与理想生活的坚定渴望,即便追寻自由的代价是爱情的错失。

 
日剧《东京爱情故事》(2020)电视剧截图。
 

02

为什么要警惕自我牺牲式的“浪漫爱”?
“以爱之名”背后,可能隐藏着暴力与统治

另一种讨论“单身式恋爱”的论调便是,当代年轻人既爱玩又自私,得赶紧反思一下自己,看看以前的人多浪漫,多壮烈,多懂得自我牺牲。


我们姑且放下奉献与牺牲是否是爱情的基本特征,但用当下爱情观念太过理性功利,来论证自我牺牲式的爱情是正当而优越的,就未免有些危险了。


这是因为,强调牺牲风险的爱情中总是伴随浪漫化的、被神化的悲壮情节,但仔细审视过后,不难发现,隐藏在所谓的爱情壮举背后的,常常并不是纯洁无私的爱之共同体,而是暴力与统治的场域。尤其是近现代历史中,爱情的浪漫化本身就是父权社会剥削女性的重要手段。


在《父权制与资本主义》一书中,日本学者上野千鹤子指出,父权制的物质基础是“男性对女性劳动力的统治”。而在近代家庭中,一夫一妻制的关系是父权社会对女性进行性统治的制度性基础。至于那些不曾进入一夫一妻制关系(通过单身或离婚等方式)的女性,也无法从性统治中逃脱,这是因为作为制度的父权制能进行跨领域的渗透。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日]上野千鹤子著,邹韵 / 薛梅译,绿林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年3月。


她以浪漫爱情举例。浪漫爱情(romantic love)听上去是将女性从大家庭中解放出来,实际上却将女性置于“丈夫的权力”的统治之中。无论是亲密关系还是更广泛的家庭领域,“爱的共同体”的神话早已遭受性统治的现实之击而坍塌了,人们只是不愿意承认而已。


她还指出,在父权社会,私人领域(家庭也好,亲密关系也好)随时可能转化成封闭专治的小王国。由于共同体神话的生命力过于顽强,这些被殴打至生命垂危的妻子即便求助,但当警察了解施暴者是其丈夫之时,他们也只是沉默而去。


回顾今年以来的种种性别暴力事件,施暴者往往打着“爱”的名义,行使的却是暴力之实。尤其是在浪漫爱情与爱的共同体等话语掩蔽之下,这些暴力只有酿成了惨痛悲剧,才有机会进入公众视野。


不久前的拉姆案就是典型的例子。受害者拉姆是一名短视频创作者,也是遭受长期家暴的受害者。在非虚构平台“谷雨实验室-腾讯新闻”发布的《被前夫烧毁的拉姆 | 谷雨》一文中,我们得知,前夫唐某对拉姆的暴力戕害并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经过漫长、持续的暴力升级、防家暴制度的缺位,才最终酿成的暴力惨剧。


如果家庭是暴力与统治的根据地,那么单身女性就能幸免吗?答案显然不是。从亲密关系的PUA(直译为“搭讪艺术家”,也被称为“泡学”),到各类求爱不成就“杀你全家”的暴力威胁,在以性统治为底色的父权结构下,已婚女性、单身女性,甚至女童,都可能成为施暴者们围猎的对象。


更让人揪心的是,被长期规训的女性会不自觉地内化伤害,还会合理化自身的弱势处境。在《看不见的女人:家庭事务社会学》的“社会化与自我概念”一节中,英国学者安·奥克利援引美国社会学家露丝·哈特利研究,指出女性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被教导要交出自身的主体性,要摆正女性这一从属性的性别角色。

 
《看不见的女人:家庭事务社会学》,[英]安·奥克利著,汪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9月。

从“你要温柔”到“找个好男人才是正道”,从“性欲是不洁的”,到“你要压制欲望”,这些规训的话语看上去是主观上制定的,但在漫长的教养过程中,它们逐渐内化为女性自觉遵守的外部义务。


母亲倾向于对小女孩的外表“大惊小怪”,并且会强调她的美丽——“你真是一个漂亮的小女孩。”(通过口头赞赏的程序来让女性意识到美貌的重要性)


在儿童时期,女孩实际上也参与了成人的家务活动——去帮助妈妈洗碗、整理床铺或摆放餐桌等(通过从小参与家务劳动,来内化女性的母职角色)


因此,当一些媒体文章堂而皇之地用“奥赛罗杀妻自毁”的例子,来论证“占有欲、排他性”是爱情的基本特性时,正是用前现代浪漫之爱的叙事来掩盖以爱之名的谋杀。例如:


过去,我们认为占有欲、排他性是爱情的基本属性,嫉妒感是爱情的天然衍生品,因为人类的文明史一再印证了这个观念。

 

在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中,奥赛罗误以为妻子爱上了别的男人,在痛苦和妒忌中,他杀死了自己的妻子,随后自刎。爱情里强烈的独占欲使人善妒、狂暴,让恋爱关系成为一个闭环,容不下其他人。

—— 新周刊《单身式恋爱,可能正在终结爱情》


03

 “单身式恋爱”或许不是最佳答案 
但它反映的绝不仅仅是功利与算计


在此类文章的结尾,作者通常会援引一众明星学者的金句,再次抨击“单身式恋爱”的功利与算计,并认为这种新型恋爱模式正在让年轻人变得麻木与冷漠,呼吁大家要重拾“为爱痛苦、为爱承受的能力”。


只不过,单身式恋爱真的是这么回事吗?


首先,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单身式恋爱并不是体会爱情真谛的最佳解决方案。它与近年来弥散在社会文化中的”低欲望“、”佛系“一起,形成一幅自由而迷失的都市景观。


但就现实生活来说,单身式恋爱并非是都市年轻人的主动选择,很多时候,它更像是一种被迫应对。在996遍地走的今天,年轻人的个人时间早就被工作时间大量蚕食,生存压力也逐渐加大,这就导致全情投入的恋爱必然遭遇客观层面的阻碍。另一方面,当爱情从神圣走入日常,当性与关系日益松绑,人们体验感情的方式变得自由多元,但对于什么是爱情的体认,也变得模糊游离。


同时,单身式恋爱其实隐藏了当代年轻人对传统稳定亲密关系的失望:不想要“捆绑式的爱情关系”,不单是想要追求感官的快乐与刺激,更是不想再为婚姻与家庭的虚假神话买单;不再强调“单方面的承诺与付出”,不仅是为了规避风险,而是因为爱情本该是两人的劳作,但在很多时候却变成一人的付出。


最后,单身式恋爱并不会让爱情真的终结。这是因为,只要人类存在,爱情就不会终结,只可能流变。当然,爱情也从来不是金句式的浪漫神话,它需要不断与我们身处的时代相互博弈,相互调和。正如阿兰·巴迪欧所说的,“爱情是最小规模的共产主义”,但实现它的方式道阻且长,既需要更为平等的制度性基础,也需要爱情双方的共同劳作。


参考资料:
[日]上野千鹤子.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 绿林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0.
[英]安·奥克利著. 《看不见的女人:家庭事务社会学》.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法]阿兰·巴迪欧. 《爱的多重奏》. 六点图书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被前夫烧毁的拉姆 | 谷雨
https://mp.weixin.qq.com/s/meGC4c4IbKAI5Hu4OZ_HCw
单身式恋爱,可能正在终结爱情
https://mp.weixin.qq.com/s/UKKVgqUYhtj-OJBKNYsH4g
“单身式”恋爱:你别靠太近,我就跟你在一起
https://mp.weixin.qq.com/s/og19ioK4XWdvj9HxykFlew
遇到“单身式恋爱者”?别怕,用这3点融化Ta
https://mp.weixin.qq.com/s/EyYoDB3rvGwMatYLvcw0Iw
视频节目 恋爱为何这么难?你知道什么是单身式恋爱吗?#东京爱情故事2020#
https://www.ixigua.com/6885895542803530248?logTag=QITHmeImFBISA5xAde7rw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青青子;编辑:王青;张婷;校对:付春愔。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延伸阅读

“单恋文学”:与爱无缘的人就没资格谈爱情吗?




征集//2020的双十一,你被购买的欲望支配了吗?更重要的也许是,你曾反思过购买的欲望吗?在双十一即将到来的时候,我们想问大家几个问题,汇集对消费主义的反思之智慧,期待你的回答:

 

1.你在双十一买过什么后悔的东西吗?请谈谈你的相关经历。

2.你是如何在双十一尽量理智消费的?

 

愿意回答上述问题的读者,请给我们来信,写下你的经历与故事。点击“阅读原文”,分享你的故事。期待你的参与。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